近日,中国矿业大学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、河海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联合在软磁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在这项研究成果中,刘李晨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,马严博士也参与其中。他们开发的Fe₂₆Co₂₅Ni₂₅Al₃Ta₁Si₂B₁₈高熵稀疏纳米晶合金,实现了超低矫顽力(0.3 A/m)与优异机械韧性的协同提升,为先进软磁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范式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《Advanced Science》。
软磁材料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,其性能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能效与可靠性。传统铁磁高熵合金虽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,但软磁性能不佳,矫顽力较高;而非晶合金虽软磁性能优越,却存在机械脆性问题,难以满足复杂工况下的应用需求。
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“有序调控策略”,通过在铁磁高熵合金体系中构建非晶-纳米晶过渡结构,成功开发出FeCoNiAlTaSiB高熵稀疏纳米晶合金。该合金中,细小的纳米晶体稀疏地分散在非晶基体中,这一独特结构使其同时具备了超低矫顽力和显著的机械韧性。

图1 a) 构件结构设计策略示意图b) 各制备试样的X射线衍射图谱c) 多种制备的高熵合金非晶态合金的差示扫描量热曲线d) 记录的各制备高熵合金非晶态合金室温磁滞回线
实验数据显示,这种过渡态(ANTS)合金带材的矫顽力低至0.3 A/m,饱和磁通密度高达1 T,在1 kHz下的有效磁导率可达13200,远超同类材料水平。同时,其力学性能也十分优异,硬度和杨氏模量分别达到12.17 GPa和304.4 GPa,且能实现180°弯曲而不断裂,展现出卓越的塑性变形能力。
该材料性能的突破源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:纳米晶体周围分布着大量小于2 nm的类晶体有序结构,不仅降低了磁各向异性,还减少了磁畴壁钉扎效应,同时通过释放残余应力提升了机械韧性。此外,合金中Al和Ta的添加有效调控了纳米晶的析出,Si和B的比例优化则最大化了局部磁矩振幅,从而平衡了力学性能与磁性能之间的矛盾。

图2 ANTS状态下的微观结构
相较于传统制备工艺,该材料的制备过程具有高效可控的特点。通过在结晶温度附近进行短时退火处理,即可获得理想的过渡态结构,无需复杂设备,有利于规模化生产。
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深圳市科技创新项目等多个项目的支持。该新型软磁高熵合金在电子电力功能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,有望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设备向高效、小型化、高可靠性方向发展。
论文链接: 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dvs.202503546